close

  清明前夕,記者隨61歲的餘義昌來到宜興市張渚鎮南門村烈士陵園,他是來為叔叔餘仁傅掃墓的。餘仁傅抗戰時在溧陽、溧水反頑戰鬥中犧牲,年僅24歲。餘義昌說,叔叔能安靜地躺在陵園裡,都要感謝吳書記。
  吳書記叫吳永全,是南門村村支書,餘仁傅安息的烈士陵園是全國首個村級烈士陵園,49位烈士的安息處是吳永全帶領全村努力9年建成的。記者註意到,建造規格很高的陵園中,只有兩名烈士是南門村人。
  吳永全回憶,2001年,他無意中發現烈士徐文海、餘仁傅的墓就在路邊,車來人往讓烈士不得安寧。一次經過茗嶺村,他發現史春林烈士墓在水溝旁,親屬連祭拜的地方都沒有,這讓身為退伍軍人的他心中酸楚。後來他特意尋找散落在全鎮的烈士墓,發現有的墓散落在荒郊野外,無人問津。“這些烈士為了建立新中國拋灑熱血,不能落到這種地步!”
  吳永全與村主任唐順洪等商量建陵園把烈士們集中安葬,得到一致贊同。他與烈士親屬溝通後,反覆向上申請,準備選如今烈士陵園這塊地作為烈士安息處。但此處有16座村民祖墳,推動難度極大。2003年,村裡先把徐文海、餘仁傅兩位烈士的墓遷進去。又過了5年,才最終敲定陵園建設方案。
  建園絕非易事。張渚鎮民政科科長咸春芳說,選址後的申報批准、徵地賠償、土建工程的資金來源,是三個主要困難。陵園用地中有20多畝茶園,原承包者二話不說中止合同,剩下10畝集體土地,一些村民種了些毛竹、樹木和茶葉。挖掘機開進施工現場時,他攔路反對:“不賠幾百萬別想開工。”吳永全多次上門做工作,村幹部幾乎都泡在工地,終於讓村民們轉變態度,有的主動站出來:“烈士過去上刀山、下火海都沒二話,我們哪能計較這計較那。”
  當時村裡沒錢建陵園,吳永全四處奔走,“村裡拿一點,企業捐一點,上級撥一點”,終於湊夠了錢。村裡辦企業的潘法良、王錫坤和許正平等贊助花崗岩、大理石等材料,承攬工程的餘建新結賬時主動免去5萬元作為捐款。2010年,陵園建成了,49位烈士住進“新家”。時任村委會副主任的盧建平回憶,吳書記當時使勁擦眼睛,大家心裡也都激動,感覺終於對得起烈士了。
  當年全鎮上下和部隊官兵、公安民警等近5000人在陵園舉行祭奠活動。2011年,省民政廳一位領導到陵園實地查看時說:“沒想到一個村子能把烈士擺到這樣重要的位置,南門村不簡單,吳永全不簡單!”
  烈士楊小狗是新四軍華東軍區一名通訊員,渡江戰役時中炮犧牲,沒留下遺物和屍骨,墓是衣冠冢。三年前清明,烈士的外甥蔣慶根陪母親宗秀英到南門村祭拜外婆,有人在路上碰見他:“你舅舅的墓在村裡烈士陵園。”宗秀英聽說後立即趕到陵園,看到全鎮千餘人在祭拜哥哥,她跪在哥哥簇新的墓碑前痛哭。
  “你們聚在一起,將來和你們見面說話也方便了。”曾參加長崗嶺戰鬥的新四軍戰士嚴群說,當時敵眾我寡,我軍武器又少,戰鬥異常慘烈,49位烈士絕大多數犧牲在這次戰鬥中。幸存的戰友們都沒想到南門村會自建陵園。
  本報通訊員 達飛 田亞威本報記者 陳月飛
  (原標題:他們把49位烈士請進新家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eivqbtwcwsn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